比特幣挖礦,算是浪費資源嗎?
比特幣浪費的資源總結起來包括時間算力資源與時間電力資源。之所以談及浪費,定是因 投入以上資源而只是打開CPEM了解更多產出了比特幣這個結果形成了失衡。
比特幣挖礦產業鏈參與者分為礦機生產方、礦池統籌方,礦場提供方,電力供給方。如果否定比特幣,那形成浪費的將是全產業鏈。截至今日(2019年10月),比特幣全網算力100E,礦機市值粗略估計300億人民幣,日消耗電力2.4億度電,礦場投入及其其他投入忽略不計。
如此大浪費,不可一言蔽之,以下正文,解釋一下上述疑問。
增發比特幣激勵機制之謎
按照通縮模型初始發行協議,區塊打包是個特殊交易過程,由區塊的創造者擁有新發行貨幣。該激勵機制旨在讓所有節點能夠支撐網絡,并且提供有效的方式來初始化新發行貨幣,使得新發行貨幣能夠進入整個貨幣流通系統。因為沒有中央授權機構來發布貨幣。穩定增加一定數量的新貨幣類似于黃金礦工花費資源開采黃金,進而引入循環系統。在比特幣挖礦情境下,需花費CPU時間算力資源和時間電力資源。
1、時間算力資源 摩爾定律 與那什均衡 (以下一段,和題意無關,只為知友便于了解比特幣挖礦行業,我表示抱歉。)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時間算力資源經由依靠CPU,GPU二次迭代,隨著全網挖礦難度的不斷增加,普通的CPU,GPU運算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高難度的挖礦算法。隨之迎來FPGA,ASIC專業芯片礦機時代,自2013年,ASIC芯片也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進化,從110nm到55nm,從55nm到28nm,從28nm到16nm,直到2019年最新的 7nm 。ASIC芯片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通過摩爾定律的揭示,比特幣算力技術進步對于比特幣發行是一個可預測的因子,并不會因為算力技術進步而導致非合作類挖礦博弈中的無序。比特幣挖礦從微觀上看,哈希碰撞是隨機性的,中觀上看,個體參與者的出塊是概率化的,宏觀上看,礦池分配收益是決定論的。
比特幣挖礦產業鏈參與者分為礦機生產方、礦池統籌方,礦場提供方,電力供給方,在非合作類挖礦博弈中,存在一種策略組合,使得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那什均衡揭示,單一參與方的策略,并不會影響均衡態變化。舉例來說,礦機作為工業化產品,競爭充分市場,理論產量無限。然而,當礦機商因為競爭而無序生產導致市場算力極限時,曠工收益預期下降,必然導致礦機銷售價格急速下跌達到生產成本,直到過滯銷后逐漸恢復挖礦產業鏈均衡態。
2、時間電力資源的虛耗亦或善用
在統計上,高能耗行業主要包括以下六個行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比特幣挖礦與云計算、大數據中心是新興高耗能產業。
比特幣POW機制以犧牲時間電力資源維護共識的方式,因此備受爭議。
時間電力資源投入維護比特幣共識,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短期內并無法評估,長期內無需評估。技術進步過程中的試錯成本若限于時間電力資源的虛耗,那將是最經濟的資源善用。(本文觀點只此一句不是廢話,翻譯一下就是浪費與否,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