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歲月如歌,“三山”新潮奔涌,“兩盆”活力升騰,石榴花開籽籽同心,銘刻著新疆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風雨歷程,也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式發展的奇跡。
誰借妙筆繪新綠,天山南北好“風光”。廣闊戈壁風機矗立,金黃大漠光伏列陣,山谷兩岸大壩飛跨、流水奔騰……扎根新疆二十載,中國華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緊緊圍繞“雙碳”目標與新疆建設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戰略定位,逐“綠”向“新”,用清潔能源點亮天山南北,用責任繪就幸福鄉村圖景,為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不斷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跨越:從“萌芽破土”到“矩陣逐綠”
在新疆,“三山夾兩盆”的特殊地形造就了“十大風區”,其中,吐魯番小草湖風區作為我國少有的超一類風區,歷史極大風速超過50米/秒。因為常年刮大風,這里被稱為“魔鬼風區”,當地人談“風”色變,可在中國華能的建設者們看來,有風的地方就有電。2008年,中國華能在這里播種下首顆綠電興疆的“種子”——華能吐魯番白楊河風電場一期項目開工建設。
“戈壁一望無際,人在外面就兩個感覺,腳站不穩、眼睜不開,狂風裹著砂礫,打在身上生疼!”回憶起當年第一次來到小草湖,呼嘯的大風讓時任華能吐魯番風電公司生產部主任的周建武至今難忘。他坦言,當時心里為之一顫:這里真的能建成風電場嗎?
帶著疑問,華能的建設者們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實地踏勘與建設,陪伴他們的,是無盡的風、高大的塔吊和一臺臺被吊起的風機。2009年,華能吐魯番白楊河風電場建成投產,至今累計發電超45億千瓦時。
隨著國家“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加速推進,中國華能在疆新能源開發迎來“規模躍升”。
2025年,還是在小草湖風區,華能吐魯番市100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面投產,作為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陸地高抗風風電項目,其具備57米/秒抗極限風速能力,如同為風機裝上“金鐘罩”,可確保風機在14級狂風中穩健運行,每年輸出的22億千瓦時清潔電能可滿足近7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項目從2024年8月開工到當年12月首批機組并網,再到2025年5月全容量投產,用時僅十個月,用“華能速度”在戈壁灘刻下央企擔當,為“沙戈荒”風電基地規模化開發提供了可復制的“華能范本”。
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為做活南疆“棋眼”,中國華能錨定清潔能源的長遠布局,緊盯民生用電的現實需求,為加快形成具有南疆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注入綠色新動能。
位于南疆克州的阿合奇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發展較為落后,網架結構薄弱、輸電距離長,曾經長期遭遇時段性、季節性缺電的困擾。為緩解這一局面,2009年5月,中國華能投資超21億元,在阿合奇縣開工建設了別迭里水電站,這也是自治區最大的單體扶貧惠民工程。水電站自2012年投產后年均發電超8.6億千瓦時,有力緩解了用電緊張,提升了下游防洪與灌溉能力。緊隨其后,2016年,中國華能又在這里投資建設了亞曼蘇水電站,年均發電量超8億千瓦時,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脫貧成果。
為持續提高縣域末端電網供電可靠性,2025年,中國華能在阿合奇投資建設微電網示范項目,實現光伏儲能在極端情況下“孤島運行”,顯著提升電網韌性。
天山南脈,托什干河奔涌流長,中國華能打造的百萬千瓦級“風光水儲”多能互補基地正在流域兩岸“拔節而起”。站在華能阿合奇風電場,項目經理董國強指著遠處二期場地說道:“我們還要在那里再建40萬千瓦風電,未來的阿合奇將是綠色能源的沃土。”
從哈密煙墩風電項目斬獲中電建協科技成果獎,到阿勒泰布爾津風電項目成為新疆首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再到克州阿合奇別迭里、亞曼蘇水電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中國華能積極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將清潔能源作為在疆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布局”,逐步構建起覆蓋“東中南北”的清潔能源矩陣,電力項目遍布天山南北14個地州,在役在建裝機規模近千萬千瓦,不斷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型轉變,持續為國家能源安全與“雙碳”目標實現筑牢西北屏障。
創新:從數據“說話”到荒漠“生金”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是產業振興的關鍵所在。中國華能牢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需求,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切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近年來,華能新疆公司在數字化運維、智能巡檢、生態治理等領域相繼突破系列關鍵技術,讓綠電興疆既“安全”又“高效”,既“智能”又“可持續”。
走進位于烏魯木齊的華能新疆公司安全生產管理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數據不停地變化跳動,中國華能在疆28座新能源場站的運行狀態在這里一目了然。這里也被喻為華能在疆綠電生產的“智慧大腦”。
針對新疆新能源項目“散、遠、多”的特點,華能新疆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化管理優勢,通過遠程集控提升運行調度能力,以片區維護培育核心技術力量,借助專業檢修提升設備管理水平。這個“智慧大腦”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可實時分析變電站設備溫度、壓力、油位及光伏組件熱斑等138項運行參數,并通過智能診斷預警系統比對歷史故障模型,實現機組故障信息的精準捕捉與高效預警,華能在疆風電、光伏可利用率分別提升至98.76%和99.94%。
通過電腦或手機終端,生產管理人員還可實時掌握風速、發電數據和現場工作進度,真正實現“一屏統管、遠程可控”。依托智能維檢系統,升壓站、輸變電電氣設備完成了數字化、可視化改造,推動運維模式向“智能巡檢+遠程診斷+精準維護”轉型,大幅降低現場作業風險。
當遠在1200公里外的華能烏什光伏站某組件出現熱斑隱患,系統即刻派發檢修指令,一鍵直達現場,項目運維人員在兩小時內即可完成組件更換。
夏天的哈密地區溫度高達43攝氏度,華能柳樹泉光伏電站無人機以每小時500畝的速度巡航,搭載的高清視覺系統可識別0.2毫米級的裂紋或熱斑;光伏陣列中,巡檢機器人憑借紅外檢測精準定位隱蔽故障,這些“鋼鐵哨兵”將整體巡檢效率提升八倍,有效降低人工作業強度。
在華能別迭里水電站,50公里引水渠穿越高海拔山區,以前的人工巡檢往往需要兩天,且存在較大安全風險,眼下,復合翼無人機攜雙光吊艙“出擊”,一個半小時便可完成全程掃描,同步實現結構缺陷識別與線路發熱預警。截至目前,水電站智能無人機巡渠巡線平臺系統已獲4項發明專利,借助遠距離無線傳輸技術,在無信號區域實現數據無縫回傳,構建起“無人巡檢、智能判讀、遠程監控”的一體化運維新模式。
針對寒冷地區水電站冰凌難題,華能新疆公司技術團隊創新提出“結冰蓋運行”方案,通過四座壅水閘聯合調度,在冬季形成天然“熱力冰蓋”,有效抑制冰凌生成,突破寒區水電運行瓶頸,將冬季發電效率提升30%,為全國寒區水電開發提供了“華能方案”。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技創新的觸角正在向著生態治理領域延伸。2025年4月,中國華能牽頭成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光伏防沙治沙專業委員會,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加速構建光伏防沙治沙技術體系。針對南疆流動沙漠、半固定沙丘、戈壁荒漠三類典型地貌,中國華能立項“塔克拉瑪干沙漠環境演變與極干旱環境下光伏治沙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重大科技項目,納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揭榜掛帥項目“‘三北’工程攻堅戰關鍵技術研發”課題,通過研究荒漠植被恢復、農林牧物種種植等關鍵技術,創建“光伏+防沙治沙”融合發展模式。
目前,中國華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持續推進尉犁、沙雅、阿圖什、于田等光伏治沙項目。光伏板不僅能降低地表風速、減少風蝕,更能穩定沙土,助力植被生長,實現發電與治沙“雙贏”。初步建成的南疆沙荒區光伏生態治理示范帶,讓光伏“藍”、沙漠“黃”、生態“綠”在戈壁荒漠間和諧共生。
幫扶:從綠電惠民到鄉村煥新顏
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要求始終把增進各族群眾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華能始終把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扛在肩上,把邊疆各族人民的幸福掛在心上,在這片土地上繪就了醫療強、教育興、基建優、產業旺的嶄新畫卷。
2005年起,中國華能在新疆阿合奇縣開展對口支援和定點幫扶工作,至今累計投入資金超28.1億元,實施了涵蓋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基礎建設、災后重建、安居富民和產業發展等眾多領域的項目。2014年起,華能新疆公司向阿合奇縣別迭里村派駐“訪惠聚”工作隊,至今累計選派10批共114名駐村干部,讓阿合奇縣實現了從“多點突破”到“整體躍升”的深刻蛻變。
在阿合奇縣人民醫院嶄新的CT室中,柯爾克孜族老人艾爾肯?依德熱孜剛剛完成檢查。“以前要騎馬騎幾十公里去看病,如今家門口就能做CT,華能亞克西!”老人笑著說道。
以前,“看病遠、看病難”是阿合奇農牧民的心頭事,對此,中國華能以“健康中國”戰略為指引,累計投入資金2400余萬元,先后新建縣人民醫院綜合樓、住院樓,讓醫療用房擴容至9000平方米,配備CT、全自動麻醉儀、呼吸機、肺功能檢測儀、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急救車等醫療設備,讓鄉親們享受更加全面、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家門口就能做精準檢查。
不遠處,中國華能援建的托河小學,400多名學生正坐在寬敞明亮的標準化教室中通過多媒體設備學習知識、認識世界。
除了醫療援建,播撒希望的教育種子,也是中國華能多年來在疆開展對口支援和定點幫扶工作的重點。2005年至今,中國華能累計投入超7200萬元在阿合奇縣相繼建成同心中學、團結小學等六所現代化學校,設立“華能獎學助學金”“貧困大學生資助”等項目,華能教育援建項目年受益師生可達8000余人。
2025年,阿合奇縣別迭里村的艾斯拉·拜鮮納力取得了克州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績,當她收到華能棟梁工程幫扶助學金時高興地說:“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早日學成回來建設家鄉。”
在安居工程方面,中國華能投入1300萬元推進安居富民與定居興牧工程,統一規劃建成別迭里華能新村,讓近900戶農牧民住進配套齊全的新家。村民圖爾蓀姑麗?圖爾達力笑著說:“現在的日子像薩拉麻依(奶油)一樣甜。”
從“輸血”到“造血”,堅實的產業支撐是鄉村振興的底氣。2012年投產的華能別迭里水電站不僅為當地帶來了4000余萬元年利稅,更激活了托什干河流域的資源開發潛力,讓“水電”成為縣域經濟的“穩定器”。
此外,中國華能“訪惠聚”工作隊精選沙棘種植作為支柱產業,帶領村民用管網灌溉技術建成萬畝沙棘林,既起到防風固沙的生態作用,又成為群眾增收的“幸福林”。
2019年,中國華能又推動阿合奇縣引進沙棘加工企業,出資3220萬元援建集保鮮儲存、生產加工、技術研發于一體的沙棘產業園區,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產業閉環,2020年投產后實現全縣沙棘果全部收購,讓農牧民通過種植、采摘、務工多渠道增收。
中國華能還投資建設了阿合奇縣農(牧)光互補溫室建設項目,積極探索“光伏+農業”,實現了工業光伏發電和農業大棚種植跨界融合的“農(牧)光互補”種植模式,為農牧民傳授先進種植技術,帶動當地農牧民就近就地穩定就業。
如今的別迭里村已從2014年貧困發生率47.67%的貧困村,蛻變為2024年人均收入達15562元、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的自治區“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示范村。這場跨越山海的援疆實踐見證了阿合奇的蝶變,也彰顯了中國華能作為央企服務國家戰略、助力邊疆振興的深厚情懷。華能駐阿合奇縣別迭里村“訪惠聚”工作隊還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幫扶案例《綠色開發南疆自然資源 戈壁荒漠變身金山銀灘》入選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新疆是個好地方,166萬平方公里土地生機勃勃。華能人以天山為幕,長河作筆,書寫著綠色發展的新答卷:白楊河畔風機轉動,小草湖百萬基地拔地而起,石城子光伏試驗田孕育希望,尉犁治沙工程繪就生態畫卷,別迭里水電站奏響綠色樂章,安全生產管理中心驅動未來智慧能源……截至2025年8月底,中國華能在疆累計發出綠電超50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不僅點亮了邊疆的萬家燈火,更照亮了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
天山南北譜華章,綠電興疆啟新程。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中國華能將牢記囑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凝心聚力、久久為功,不斷夯實新疆高質量發展基礎,讓大美新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共同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新篇章。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