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滸 計菲
今日要聞
隨著秋季的來臨,新能源即將進入發電高峰期,火電保供迎來新考驗。為應對新能源出力波動、保障電網平穩運行提供堅實支撐,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以“靈活調節、精準響應”的硬實力,全力保障秋季電力供應穩定。據悉,截至6月13日,該公司服役多年的火電機組相繼完成蛻變,實現兩臺63萬千瓦機組的深度調峰改造,助力新能源消納。
面對新能源裝機占比突破40%的電力新格局,傳統火電企業一度面臨“調峰難、環保壓力大、經濟效益低”的三重挑戰。作為安徽省大型燃煤發電企業,合肥發電瞄準行業痛點,從2022年起,以5號、6號機組為試驗田,展開了一場涵蓋燃燒系統、脫硝工藝、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深度革新。如今,這兩臺服役十多年的火電機組,通過深度調峰技術改造,可在20%~100%負荷區間自如馳騁。
在鍋爐核心區域,研發團隊首創“軸向可調葉片﹢流線型動環”組合技術,將磨煤機分離效率提升40%,煤粉細度調節范圍擴大至7.2%~23.2%。這一看似細微的調整,卻讓飛灰含碳量驟降15%,氮氧化物生成量減少8%,如同給鍋爐裝上了精準調節的“神經中樞”。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復合熱水再循環系統與爐水循環泵的協同創新,機組脫硝入口煙溫成功突破低溫瓶頸,即便在20%極低負荷工況下,仍能保持300攝氏度以上的催化劑活性溫度,實現全負荷區間氮氧化物排放穩定低于50毫克/標準立方米。
在控制室里,項目負責人胡玉璋指著DCS畫面介紹說:“運行人員輕點鼠標即可完成過去復雜的點火流程,這得益于等離子點火系統的智能化改造:動態功率調節電源柜將功率范圍擴展至80~130千瓦,水冷電纜結構的優化徹底消除漏水隱患,集成DCS系統更是實現遠程監控與自動拉弧,響應速度提升40%。最關鍵的是,這套新型等離子點火系統將20%超低負荷穩燃成功率提升至100%。”
在水汽循環系統,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堪稱點睛之筆。通過建立非線性數學模型,研發團隊對20%負荷下水冷壁溫度分布進行高精度仿真,實測壁溫偏差控制在±10攝氏度以內。配合優化的滑壓運行曲線,主蒸汽壓力與負荷需求實現動態匹配,熱耗率降低5%~8%,機組調節品質提升20%。這種“虛擬調試﹢物理驗證”的研發模式,使改造方案一次成功率達92%,創下行業紀錄。
在環保攻堅戰中,項目團隊打出一套組合拳。尾部煙道防堵改造采用“耐磨涂層﹢模塊化布置”,輔以煙道整流格柵優化氣流,使催化劑磨損量降低25%,維護周期延長40%。省煤器灰斗擴容后,飛灰捕集效率提升18%,每年減少催化劑更換次數近20次。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換算成環保效益卻很驚人:單臺機組年減排煙塵120噸、二氧化硫80噸、氮氧化物150噸,相當于種植了8000畝森林。
這項由合肥發電主導的科技創新項目,不僅刷新了省內火電靈活性改造的新高度,更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革命提供了鮮活樣本。通過深度調峰技術,機組最小出力從40%降至20%,這種靈活性優勢在新能源占比攀升的今天,使傳統火電從“保供主力”升級為“調節中樞”,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找到了新的價值坐標。
截至目前,該公司兩臺機組40%負荷以下深調累計時長超過1704小時。合肥發電正將兩臺機組的成功經驗向全省推廣,并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助力構建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