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土高原與秦巴山脈的環抱中,陜西這座以煤炭、油氣為標簽的資源大省,正經歷著一場綠色蛻變。作為全國首個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陜西肩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雙重使命。在“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虛擬電廠這一新興業態,以“看不見的電網”形式,將分散的綠色資源編織成網,為資源大省挖掘綠色財富開辟全新路徑。
從資源富集到綠色聚合:
虛擬電廠的陜西實踐
陜西能源結構曾長期被“黑”與“灰”主導——煤炭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火電裝機一度超60%。如今,關中平原的光伏板與陜北的風電場不斷刷新綠的底色,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裝機突破6000萬千瓦,占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41%。但新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挑戰,大量分布式光伏、風電因消納難被迫限發,成為綠色轉型中的“成長煩惱”。
虛擬電廠的出現,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陜西方案”。2023年11月,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率先建成涵蓋7大功能的智能化、全景化省級虛擬電廠管理平臺,通過數字技術將分散的工商業可調資源、分布式電源、儲能設備“聚沙成塔”,形成統一調度的“虛擬電廠群”。截至目前,平臺已聚合241個用戶共80萬千瓦可調資源,相當于一座大型火電廠裝機容量,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90萬噸。
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正變身“虛擬電廠實驗室”。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期間,陜西電力在迎峰度夏負荷管理演練中,依托供電所資源和技術優勢建設虛擬微電廠,聯動西安得寶門虛擬微電場模擬經濟型需求響應,通過集聚站內光伏、儲能、V2G充電樁等資源,在用電尖峰時段實現負荷削減1000千瓦,有效緩解了高峰壓力,開啟了綠色用電時代。
從單點試點到全域協同:
綠色價值的乘數效應
陜北的風電場與關中的工業園區曾因地理阻隔“各自為戰”,虛擬電廠通過數字紐帶實現“千里協同”。2024年11月26日,陜西電力組織陜西綜合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虛擬電廠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模擬結算試運行,成為省內首家注冊并模擬參與現貨的虛擬電廠。該運營商聚合陜北、關中等區域的工商業客戶、分布式儲能等資源,最大聚合量達4萬千瓦。試運行中,組織2戶市場化用戶按“負荷類”虛擬電廠“報量不報價”方式,模擬結算電量131.8萬千瓦時,金額38.7萬元,調節收益1.8萬元,全面驗證了虛擬電廠從能力測試到收益結算的全環節管理服務體系,推動資源形成“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
從技術突破到生態構建:
可持續發展的陜西智慧
虛擬電廠的深度運營離不開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協同。2025年6月,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西北監管局聯合印發《陜西省服務虛擬電廠建設運營實施方案》《創新支持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促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參與主體權責與收益分配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用戶參與”的良性生態。
技術層面,由陜西電力主導編制的《陜西省虛擬電廠接入運行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今年7月底獲省發展改革委批復。作為省內首部省級虛擬電廠技術標準,標志著陜西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上邁出標準化、規范化關鍵一步。目前,該規范已指導首批3家虛擬電廠完成“需求響應+現貨市場”雙場景驗證,最大上調能力達7.8萬千瓦、下調能力達13.2萬千瓦,相關接入認證已完成公示。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僅驗證了《規范》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更為后續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站在“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節點回望,陜西虛擬電廠實踐是資源大省綠色轉型的生動注腳——它未將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對立,而是以數字技術實現“黑與綠”和諧共生;未讓綠色轉型成為少數人的責任,而是通過市場化機制讓參與者共享綠色財富。“虛擬電廠的終極目標,不是建造看不見的電廠,而是構建人人可參與、處處能受益的綠色能源生態。”陜西電力虛擬電廠業務負責人說。
從關中平原的萬家燈火到陜北高原的風電場,從工業園區到鄉村田野的冷庫群,虛擬電廠正以無形之力激活陜西這座資源大省的綠色潛能,讓“兩山”理念在三秦大地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