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行代碼優化城市能耗?在杭州的數字化實踐中,AI技術正通過算法優化驅動新型能源體系變革——看似微小的代碼迭代,正在撬動節能減排的指數級效益增長。
在近期舉行的2025國家能源互聯網大會上,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簡稱“國網浙江信通公司”)推出自主研發的“酷德”代碼審核智能體,給出創新答案:當傳統依賴人工代碼審核逐行“找Bug”求而不得時,他們已通過AI實現系統代碼“秒級診斷”,支撐電費核算效率提升100%,電網核心業務系統運維效率提升10倍。
構建代碼審核“超級大腦”
在國網浙江信通公司代碼審核負責人葉衛看來,若將數字化系統比作支撐電網物理架構運行的神經網絡,代碼就是構成數字化系統的神經元,其質量直接關系電網的安全穩定與運行質效。面對企業數十億級代碼大海撈針般的審核壓力,面臨技術儲備不足、人力資源短缺、代碼量龐大等挑戰,運維人員往往陷入“看不清、審不了、干不完”的代碼審核困境,最終導致系統資源占用高、業務響應慢、用戶體驗差。
破局關鍵在于光明電力大模型的深度賦能。這款由國家電網構建的千億級行業大模型,集成DeepSeek等基礎模型能力,通過“增量預訓練+行業微調”,將代碼審核從“人工找茬”升級為“AI智能診斷”,為電網安全運行、新能源消納及供電服務提供“超級大腦”支撐。
國網浙江信通公司依托光明電力大模型的內容生成、邏輯推理、語義理解等能力,構建涵蓋SQL智能審核、Java代碼審核、日志智能分析等場景的“酷德”代碼審核智能體,提升代碼質量,賦能研建運全生命周期,推動檢修管控精細化、日常運維智能化、知識賦能長效化,支撐電網核心業務穩定高效運轉。
“全能專家”讓運維效率提升10倍
“我們不僅要找Bug,更要建立代碼健康管理體系。”據技術專家裴旭斌介紹,研發人員按照“先易后難、急用先行、分批分類”的場景遴選原則,圍繞系統數據層、服務層、前端層三層代碼架構,從代碼量、重要性等維度評估優先級,抓住SQL智能審核小切口,快速突破日志分析場景,重點攻堅Java代碼審核場景,推動智能化代碼審核有序開展。
該代碼審核智能體具備三大技術優勢:構建“大模型+AI智能體”的SQL審核智能體,提升語句執行效率;整合缺陷案例與CVE漏洞庫,結合RAG技術實現代碼智能化審核;利用ELK技術棧與日志分析智能體,實現核心系統異常分鐘級監控與處置建議自動生成。
“智能體自從今年3月上線以來,大大緩解了我們團隊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前段時間對一套系統139608行代碼進行審核,僅用1小時就識別出10類69項風險,涵蓋資源泄露、數據不一致、邊界處理異常等中高風險,精準定位‘線程安全’風險Java代碼片段,輔助運維人員分析并提供整改建議,實現代碼問題‘看得透、審得全、干得快’,這在以前需要5個人干10天。”該公司青年突擊隊隊長楊冬表示。
“酷德”代碼審核智能體上線后,電網核心業務提質增效顯著,電費核算效率提升100%,故障發生率降低80%,問題處置效率提升80%,代碼Bug“早發現早治療”,有效保障了電網系統安全運行,提升了社會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