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規劃
作為目前世界上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投資規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依托這一國家重點工程,南方電網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將聯合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知名高校以及設備廠家,集中開展系列科技攻關和集成應用示范,加速推動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能源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
打造能源協作新典范
我國能源資源與需求呈現出明顯的逆向分布特點,能源輸送總體維持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基本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則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用電負荷中心。而西藏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和新能源。
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是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明確的跨省區輸電通道重點工程。該工程對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動能源轉型、引領行業進步以及鞏固我國在特高壓柔直輸電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藏粵直流工程起于西藏昌都換流站,途經察隅換流站、廣州小逕換流站,最終到達深圳中部換流站,線路全長約2681公里。依托這條綠電輸送“大動脈”,西藏的清潔能源將直達大灣區,再次打造東西部能源協作共贏的新典范。
根據規劃,配套電源全部建成投產后,藏粵直流工程每年將輸送430億千瓦時的電能,約為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且100%為清潔能源,可提升廣東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3.8個百分點,為廣州、深圳兩座超大城市各增加供電能力500萬千瓦,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強有力的清潔電力支撐。
此外,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將有力推動西藏清潔能源的加快開發,暢通全國能源電力大循環。它將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金融及高端制造業發展,推動西藏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雙方在生產力布局、能源供需、綠色發展方面的互補優勢,促進東西部高質量協同發展,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025年6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各方就直流工程長期穩定送電機制正式達成書面共識,明確了配套電源規模、高峰送電電力、電量消納機制、電價形成機制和調度交易原則,為支撐直流工程核準、保障送電效益充分發揮奠定了堅實基礎。
藏粵直流工程還將為后續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外送奠定堅實基礎,發揮重要的試驗示范作用,引領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邁向新的高度,助力實現能源領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開展技術創新
破解新能源并網世界性難題
藏東南地區海拔高,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給施工建設帶來了較大的技術挑戰。如何在高海拔地區實現波動性、間歇性的大規模新能源并網送出,成為工程建設的關鍵難題。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藏粵直流工程建設,占領特大型電網和特高壓直流新技術的制高點,回答好能源電力充足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考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公司首席科學家饒宏表示,藏粵直流工程將創新采用世界領先的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破解大規模清潔能源送出、超高海拔特高壓柔直技術應用、超復雜自然環境下建設運營等世界級難題。
南方電網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將聯合國內高校、科研單位和設備廠家,加大自主創新科技攻關力度,以重大工程實踐為創新載體,牽引我國輸變電裝備產業鏈迭代升級,擴大我國在世界特高壓輸電領域的領先優勢。
催生新質生產力
打造央企合作典范
藏粵直流工程是我國首個跨經營區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該工程的建設推動南方電網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簽署了《跨經營區直流輸電工程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對統籌優化全國能源電力資源配置,實現兩大電網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的組織協調下,南方電網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聯合組建了合資公司——廣東藏粵直流電力運營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將藏粵直流打造成標志性、高質量、安全運行的工程。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全新的建設模式、運維模式、調控模式,確保工程嚴格按照國家要求按期投產和安全穩定運行,合力打造央企合作典范,樹立能源電力創新品牌。
藏粵直流工程是世界首個四端特高壓直流工程,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工程海拔4000米以上的線路長達197公里,最高海拔達5300米。直流輸電線路橫跨雪域高原、橫斷山脈、三江并流區域,穿越高寒凍土、地震斷裂帶、37公里無人區等惡劣環境,對施工人員、技術和生態恢復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南方電網公司工程建設部副總經理、廣東藏粵直流電力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董言樂表示,藏粵直流公司肩負工程建設運維的使命,積極探索兩大電網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充分融合雙方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與設計、施工、廠家等合作單位構建全產業鏈協同聯動機制,高標準、高質量突破高海拔極端環境施工、多端柔直協同控制等世界級技術難題,打造央企合作典范。
藏粵直流工程的建設,不僅是我國能源電力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實踐,更是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將為我國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貢獻重要力量。
打造助力做強國內大循環、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工程
藏粵直流工程不僅是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標志性項目,而且工程全面建成后,來自西藏的清潔能源9毫秒就可以直達粵港澳大灣區,每秒送電量可達2800千瓦時,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藏粵直流預計2029年全面投運,屆時,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每年可向粵港澳大灣區負荷中心輸送超430億千瓦時電能,這一數字約為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的一半。
藏粵直流工程將實現西藏清潔能源與大灣區用電需求的精準匹配,為“再造一個新廣東”提供強有力的能源支撐,標志著我國能源資源優化布局正式邁入“全國一盤棋”的新階段。
工程建成后,將為廣州、深圳各新增500萬千瓦供電能力,有效緩解廣州地區用電緊張,進一步優化珠西北片區網架結構。對于深圳而言,新增的500萬千瓦供電能力相當于該市近年全市最高負荷的20%,不僅大幅提升了外部電力輸入規模,更在用電高峰時段為城市電力供應筑起堅實后盾。
藏粵直流工程在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能源保障的同時,也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作為一項總投資約532億元的超級工程,其配套建設的“水風光一體化”電源基地投資超1500億元,這一戰略布局不僅著眼于能源的高效開發與利用,更通過大規模投資帶動裝備制造、施工建設等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產業聯動效應。據測算,工程高峰期將創造直接就業崗位10萬余個,有效吸納當地勞動力,促進居民增收致富,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力,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
從優化全國能源布局到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帶動產業鏈聯動到保障民生就業,藏粵直流工程承載的不僅是“電力天路”的傳輸使命,更在踐行國家能源戰略、做強國內大循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推動我國能源資源配置“全國一盤棋”、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工程。
打造全方位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工程
藏粵直流工程以跨越山海的雄姿,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區域協調發展藍圖上落下關鍵一筆。這條橫貫西藏、云南、廣西、廣東四省區的能源大動脈,將成為連接西部清潔能源基地與東部負荷中心的“綠色橋梁”。
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能源資源豐富。近年來,西藏聚焦高水平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全力推進水、風、光、熱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加快綠色低碳發展。2024年西藏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99%,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最高的地區。
廣東作為我國經濟大省,是穩經濟的“壓艙石”,也是拉動增長的“火車頭”。當前,廣東已形成電子信息等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擁有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顯示,廣東用電負荷、電量規模連續10年位居全國省級電網第一,并成為全國第一個用電負荷突破1.6億千瓦的省份,用電需求旺盛。
一頭連著海量電源,一頭連著世界工廠,藏粵直流工程將把西藏國家清潔能源基地與全國負荷中心“直連直通”,更好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東部發達地區共同富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新高度。
從規劃到建設,藏粵直流工程的戰略價值愈發凸顯,將為世界高海拔地區清潔能源規模化送出樹立工程典范。
今年6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統籌指導下,南方電網、國家電網等電網企業協同,全國首次多通道、大范圍跨經營區綠電交易順利達成。來自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以及華北直調的風光新能源,通過坤渝直流、長南Ⅰ線、江城直流等輸電通道輸送至廣東,為廣東省內數據中心、外貿企業等重點用戶提供綠色電力保障。
當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速。作為能源輸送超級“大動脈”,藏粵直流工程將進一步暢通全國能源電力大循環,在更大范圍內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有力支撐西藏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廣東藏粵直流電力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追求卓越品質、本質安全、生態文明,積極采用一系列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著力打造全方位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工程。
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能源新質生產力的標桿工程
藏粵直流工程是當前世界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投資規模最大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工程全長超2600公里,不僅具有輸電容量大、輸電端數多、距離遠等特點,還需應對復雜交流大電網與超高比例電力電子系統疊加的特殊場景,電力送出面臨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高海拔環境是工程首道難關。南網科研院團隊開展3000米以上海拔長空氣間隙放電真型試驗,以明確換流站高壓設備安全距離,累計完成23大類、114組試驗及3000余次沖擊放電,成功獲取寶貴高海拔放電數據。
針對柔性直流端口故障時光伏系統感知難題,團隊骨干趙曉斌帶領團隊經上百次仿真,研發出基于光伏直流側電壓降的故障檢測方法,提出的新能源與柔性直流協同控制故障穿越策略。而柔性直流換流閥作為系統“心臟”,在受端電網短路時易因盈余能量導致過電壓閉鎖。
南方電網聯合科研單位、高校、設備廠商攻關,首創能量自平衡換流閥拓撲結構,在功率模塊中增設含電子開關和電阻的支路,故障時可泄放盈余功率。歷時3年,團隊研發出世界首套能量自平衡柔直換流閥,實現受端交流電網故障全穿越。依托工程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產學研團隊還自主研制6.5千伏、3千安IGBT柔直閥等核心設備,帶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核心元器件的“高海拔反應”同樣棘手。西藏地區宇宙射線大氣中子通量是平原20倍以上,IGBT等功率器件易失效,而國內外相關數據匱乏。南網科研院團隊多次赴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利用大氣中子加速輻照平臺,幾小時內模擬器件數十年中子輻照環境,成功驗證高海拔中子致器件失效率增加的現象,獲取閥廳最低溫下換流閥安全工作電壓及最高失效率,為工程設計提供關鍵依據。
目前,項目已攻克直流設備制造、外絕緣等領域關鍵技術,將在世界首次實現千萬千瓦級超遠距離多端柔性直流交直流故障穿越,推動全套特高壓核心裝備首次進入4000多米超高海拔,進一步擴大我國電力領域國際領先優勢。
昌都換流站
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站址海拔4280米,額定容量800萬千瓦,雙極直流出線1回.500千伏交流線路共6回,裝設2組100萬千伏安的500千伏主變壓器。
察隅換流站
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站址海拔1952米額定容量500萬千瓦,雙極直流出線2回,500千伏交流線路共6回,裝設2組75萬干伏安的500千伏主變壓器。
西藏
境內直流線路約306公里,途經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林芝市。
云南
境內直流線路約1106公里,途經怒江州、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
廣西
境內直流線路約678公里,途經百色市、河池市、南寧市、來賓市、貴港市、賀州市、梧州市。
廣東
境內直流線路約591公里,途經肇慶市、佛山市、清遠市、廣州市、韶關市、惠州市、東莞市、深圳市。
小逕換流站
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額定容量500萬千瓦,雙極直流出線2回,500千伏交流線路共4回,裝設2組100萬干伏安的500千伏主變壓器。
中部換流站
位于廣東省深圳市,額定容量500萬千瓦,雙極直流出線1回,500千伏交流線路共6回,裝設2組100萬千伏安的500千伏主變壓器。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