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電投和國家能源集團分別在公開資訊中提到各自新能源智慧場站建設情況。
截至6月底,國家電投累計完成新能源智慧場站改造120座,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完成62座黑燈場站建設及智慧巡檢系統投運工作。
CPEM小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了國家電投和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智慧場站建設相關政策。
國家電投新能源智慧場站管理政策
國家電投的新能源智慧場站管理以“集中監控、區域維檢、產銷協同、少人(無人)值守”現代智慧運維體系,通過數字化技術應用、體制機制優化與管理流程再造,推動生產運營集約化、標準化與數智化。其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要點:
1. 頂層設計與標準體系
國家電投于2023年底成立智慧場站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智慧場站建設指導意見(2024版)》《智慧場站建設“1+8”任務清單》《新能源存量場站改造典型設計方案》等文件,從戰略定位、重點任務到具體實施路徑形成完整指引。這些文件明確了智慧場站“可靠、安全、提效、降本”的本質安全底色,強調不追求“高大上”,注重實際效益。
2. “2+N”智慧運營體系
構建“生產運營中心+電力交易中心+N個區域維檢中心”的現代運營模式。其中,生產運營中心負責統籌全局監控與調度,區域維檢中心作為核心執行機構,實現運維工作的集約化與專業化。例如,五凌電力建成湘中、湘南等4個維檢中心,管控區域內7個場站,形成“2小時運維工作圈”,大幅減少現場駐守人員。
3. 數智化技術應用
通過智能視頻監控、圖像識別、大數據分析、無人機巡檢等技術,實現設備數據實時監測、智能聯動與故障預警。例如,河北公司易縣光伏場站應用無人機熱斑智能檢測技術,將巡檢時長從1個月縮減至8小時,檢測準確率提升至99%;五凌電力漣源龍山風電場通過智能安防系統,實現設備狀態遠程監控,減少定員約5人。
4. 人力資源與管理優化
推動運維人員從“深山駐守”向“云端值守”轉變,通過區域維檢中心統籌調配資源,減少現場人員配置。例如,湘中維檢中心節約人力資源達50%,“核心+外委”模式與物資區域聯儲聯備產生效益超1800萬元;五凌電力長沙生產運營中心實施遠程集控后,運行人員減少約45%。
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黑燈場站”管理政策
國家能源集團的“黑燈場站”以“無人值守、智能控制、數字運營”為核心特點,聚焦“自學習、自診斷、自趨優、自恢復、自管理”的智能能力,通過技術導則規范與規模化推廣,實現新能源場站的高效無人化運營。其政策要點如下:
1. 標準體系構建
2025年9月,《新能源黑燈場站技術導則》通過技術評審,明確了黑燈場站的總體要求、體系架構、系統功能與實施路徑,為建設提供了基礎技術指導。該導則強調“三級架構”(總部-區域公司-場站)的網絡拓撲與硬件配置標準,推動標準化管理模式固化。
2. 智能技術與裝備應用
采用“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協同巡檢、“水上無人船+水下機器人”海上作業、“高清視頻監控+機器視覺”等技術,實現設備狀態全面感知與自主運維。例如,國華投資構建全設備聯動綜合安防體系與遠程監視系統,龍源江蘇海上公司實現海纜“無人化巡線”,2024年海纜零事故;寧夏公司依托智能裝備與AI模型,將1GW裝機運檢人員從109人精簡至24人,人均運維容量提升至48兆瓦/人。
3. 規模化推廣與效益提升
截至2025年6月,完成62座黑燈場站建設,覆蓋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等場景。通過“黑燈場站”模式,實現“無人值守、區域一體化管控”,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與運維風險。例如,國華投資61個陸上風電場+1個海上風電場實現運維模式從“人工巡視”向“遠程智能巡視”轉變,管理模式從“無人值班、少人值守”向“無人值守、區域管控”升級。
4. 持續優化與迭代
集團持續推進黑燈場站建設,2025年啟動三期項目,擴大建設規模并將數據接入平臺,實現新建與在運行站業務銜接與數據統一管理。同時,通過招標項目推動技術升級,如生物特征管理、應用協調模塊擴容等,提升系統智能化水平。
上一篇:無
下一篇:南方電網上市公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