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大渡河上游巴拉水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電站是大渡河干流“3庫28級”水電規劃的第二級,總裝機容量74.6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25.53億千瓦時,對于增強流域梯級聯合調度能力,提升電網應對負荷波動的水平,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保障區域電力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瀕危動物實現規模化繁育
巴拉水電站的建設之路長達二十余年,對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陜哲羅鮭的保護,成為建設巴拉水電站的重要前提條件。
從資源調查及棲息地保護研究開始,項目團隊就聯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等國內頂尖科研機構,開展了長時間、大規模的實地調查研究工作,科學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川陜哲羅鮭魚類棲息地保護區域。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團隊掌握了野外捕捉及救護、運輸、馴養、人工繁育等技術,于2016年繁育出子一代魚苗,2024年5月實現全人工繁殖技術突破,成功繁育出子二代魚苗。
今年5月,川陜哲羅鮭實現規模化繁育,相關技術成果得到國內權威機構認證,成為水生生物保護的典范。川陜哲羅鮭難題破解之后,巴拉水電站項目于2021年初正式開工建設。
快速高標準推進工程建設
面對突發疫情、復雜地質、生態保護等多重挑戰,項目建設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把好“四道關口”,高標準推進工程建設。
據統計,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各類不可抗力因素累計影響工期長達241天。
面對挑戰,項目建設團隊創新推出“三色預警”進度管理系統,將施工節點按紅黃綠三色標注,紅色節點由業主直接駐點督導。同時,建立“總進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清單”四級管控體系,配套實施“月考核、周評比、日兌現”的激勵機制。
“我們要求每個標段都要準備三套施工方案,以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連續作業。”工程部副主任陳俊樸介紹。這種超常規的管理方法采用先進施工工藝、合理組織資源等措施,有效縮短施工工期,僅用45天完成直徑35米、高14米調壓井穹頂開挖施工;歷時7個月完成88米深調壓井豎井開挖施工;歷時18個月完成地下廠房開挖施工;歷時258天完成地下廠房1號機組混凝土澆筑至發電機層;歷時45天完成首臺機組蝸殼掛裝焊接;歷時13個月完成140米高堆石壩體填筑;引水隧洞圓弧形底板混凝土襯砌速率達540米/月,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在狹窄的河谷地帶作業面上,建設者們創造了質量奇跡——溢洪洞進口閘墩等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外觀平順、形象較好,泄洪放空洞進口排架柱等免裝修混凝土表現卓越,優良率超93.77%。這個被監理單位稱為“鏡面工程”的施工段,已成為行業質量觀摩的樣板區。
在機組安裝全過程中,技術團隊從定位筋焊接、定子疊片、定子下線,到轉子疊片、轉子吊裝,嚴控細節,精益求精。通過精準記錄并持續優化數據,成功將軸線偏差嚴控在0.06毫米以內。最終,機電工程優良率高達98.59%。
創新描繪綠色發展藍圖
圍繞降低施工難度和確保工程進度兩大目標,項目團隊開展技術攻關、設計優化,保證了關鍵線路建設工期和投資節約。
應用閘門一期直埋、隧洞滑模等8項專利技術,解決溢洪洞塌方段、調壓井布置形式調整、溢洪洞出口挑坎覆蓋層處理等重大技術難題;通過引水隧洞、尾水隧洞襯砌優化、砂石系統石粉替代黏土作為鋪蓋料等創新舉措,累計節省投資6790萬元,實現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采用“大體積收分式智能化塔體滑模”“隧洞底板縱向針梁滑模臺車”“直埋桁車”“超大異型調壓井滑模”等新技術用于澆筑、襯砌,工效倍增,化解施工風險。
鐵柱巖大橋是打通腳木足河左右岸交通升級的關鍵一環。然而,在勘測階段,一對“姊妹樹”卻赫然屹立在規劃線路上。為了保護這對珍貴的“姊妹樹”,該公司果斷決定改變大橋位置,重新進行地質勘探、調整設計方案,克服施工困難。如今,鐵柱巖大橋在新位置橫跨兩岸,“姊妹樹”安然挺立,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工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故事。
項目業主單位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金維介紹,首臺機組投產后,其余3臺機組將于7月底全部投產。下一步,該公司將加速推進下爾呷、達維水電站及流域水光互補項目,規劃建設超100萬千瓦光伏資源及2個百萬千瓦級抽水蓄能項目,力爭5至10年內形成1000萬千瓦級的清潔能源基地,為區域能源安全與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