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轉型背景下,全球可再生能源近年來蓬勃發展,與之相對應的儲能賽道也變得越來越熱門,千億產業、支柱性產業等詞匯背后反映出各地積極性的空前高漲。2023年以來,新型儲能項目的進展加快,裝機規模在半年內翻了一番。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加快,各地對新型儲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仍需要各方合作解決已建成儲能項目利用率低、盈利困難等問題。
優勢凸顯,新型儲能將迎來大規模發展。新疆哈密市作為中國西電東送基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風光資源,同時還建設了光伏和風電項目以及特高壓輸電工程,新型儲能項目也隨之興起。在該市東南部約120公里處的戈壁灘上,景峽西風電場配備了50兆瓦/200兆瓦時的儲能設施,并于2023年5月26日正式投入運行。新型儲能對于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以及提高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水平的價值已逐漸得到認可,其作用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也逐漸顯現。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在半年內翻了一番,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超過1733萬千瓦/3580萬千瓦時。預計到2030年,中國新型儲能總裝機規模將達到1.7億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為18億千瓦。
為了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注入活力。許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專項規劃,明確了新型儲能的發展目標,并通過試點示范、補貼政策等方式大力推動新型儲能的發展。能源企業、社會資本等投資主體對新型儲能的投資熱情高漲,加快了新型儲能項目的建設和落地進度。近期,更多地方加入到新型儲能產業的競爭中,擬吸引更多企業拓展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例如,廣州市提出到2025年,該市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要達到600億元以上,到2027年達到1000億元以上。佛山市和山西省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措施,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
然而,作為新技術和新業態,新型儲能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已建成的儲能設施充放電成本較高、利用效率低等問題是市場主體激勵不足的結果。為推動新型儲能市場化發展,政府、企業、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等需要協同發力,重點是推動科學合理配置和優先調度運用新型儲能,多元化示范應用新型儲能技術,并有效疏導新型儲能的成本。在新型儲能建設方面,各省應統籌考慮全省甚至更大區域的新能源裝機規模和消納情況,結合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進度、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建設等因素,優先開發發電側和用戶側的低成本調節資源,適度發展新型獨立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