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作為當下“第五新型生產要素”,是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當人工智能與電力數據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變革火花?近日,南方電網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構建的高質量數據集成功獲評國家數據局高質量數據集典型案例,這一成果標志著廣東電網在人工智能數據工程領域的前瞻布局落地見效。
廣東電網通過搭建高標準、高精度的數據處理與標注體系,為自身人工智能工程建設持續注入精準可靠的優質數據“血液”,為設備賦智、企業賦值、產業賦能提供了可參考的全新范本。
打造智慧電網“最強大腦”
走進廣東電網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樣本標注作業基地,屏幕上不再是熟悉的電流、電壓波形,而是無數經過精密標注的電力作業圖像與數據流。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是驅動人工智能模型進化、賦予電網“智慧”的核心“燃料”,此前這里產出的高質量數據集為AI在電力行業深度應用奠定堅實“數字基石”。
智慧電網的“智慧”,核心在于AI模型能否精準“看懂”作業狀態、“預測”行為趨勢、“識別”安全隱患,這離不開高標準數據支撐。廣東電網搭建的產業化樣本標注體系,如同智能化“數據工廠”,對海量電力現場圖片、視頻、聲紋波形精細化“加工”“標注”,比如框選圖片中人員作業行為并標注狀態,為AI模型提供可靠學習樣本。“以往訓練電力作業安全管控AI模型,工程師需要耗時教電腦識別設備、明確安全距離,如今成熟體系能高效批量生成‘教材’,讓AI學得更快更準。”廣東電網相關數據工程師說,該體系保障數據精準,助力模型在安全生產風險預警中發揮大作用。
在廣州一電纜隧道智能巡檢中,巡檢機器人傳回的海量影像,依托高質量數據集,AI模型能瞬間識別工作人員作業風險,準確率與效率遠超人工。這背后是成千上萬張精準標注的樣本圖片提供的“經驗”,這座“數據工廠”讓AI有了“火眼金睛”與“先知先覺”能力,持續為廣東電網數字化轉型注入動能。
激活新質生產力核心動能
在“數據要素市場化”與“數字中國”建設的雙重驅動下,電力數據憑借“實時性、連續性、高價值性”的獨特優勢,正成為破解行業發展難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廣東電網構建的高質量數據集,不僅實現了電力作業安全數據“標準化采集、精細化標注、體系化應用”,更打破了傳統數據“分散存儲、價值沉睡”的壁壘。
通過將150萬條多模態電力安全數據轉化為“可復用、可迭代、可賦能”的數字資產,廣東電網為AI模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燃料”,推動安全監管算法從“單一場景識別”向“多維度風險預判”升級,讓數據真正成為驅動電力行業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動力變革的“核心引擎”。
“我們始終認為,高質量數據不是‘靜態的樣本集合’,而是‘動態的價值載體’。”廣東電網信息中心平臺管理部負責人楊永嬌表示,借助這套數據集,不僅讓AI算法在安全監管中實現“看得見、辨得準、預警快”,更探索出“數據驅動業務優化”的新路徑。例如,基于算法識別的高頻違規行為數據,團隊反向優化作業流程規范,全年減少同類違規事件32%,真正實現“數據—算法—業務”的價值閉環。
數據集構建算法“迭代生態”
廣東電網高質量數據集入選國家級典型案例,不僅是企業自身技術實力的有力彰顯,更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電力范本”,探索出“傳統行業如何通過數據治理激活AI潛能”的實踐路徑。
從“現場數據采集標準化”到“標準質控體系化”,再到“數據—算法—應用閉環化”,每個環節都緊扣行業實際需求,有效避免“技術空轉”,真正實現“AI技術為行業痛點買單”。“當前很多行業都面臨‘AI落地難’的問題,核心癥結就在于缺乏高質量數據支撐。”廣東電網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電網的案例證明,只有立足行業場景、聚焦實際需求構建的數據體系,才能讓AI真正“扎下根、結出果”。
這套數據集不僅為電力行業提供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參考,更為多領域AI應用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