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應考慮系統經濟性與機制設計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徐樹彪
5年以來,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成為能源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但當前,其建設仍面臨五個維度的核心挑戰。
第一,系統的調節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國際經驗表明,新能源滲透率占比超過15%,其波動性對電網穩定運行就會帶來巨大的挑戰,電力系統成本也進入快速的增長臨界點。近年來,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飆升,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已經超過18%,如此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需要更穩定的基荷電源以及更強的靈活調節能力。
第二,時空錯配問題突出,亟待系統化消納方案。時間上,光伏發電峰值在中午,難以滿足早晚高峰用電需求,風電夜間出力大,但負荷需求低,導致時間錯配。空間上,我國風光大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而用電負荷中心位于沿海地區,導致空間錯配。傳統新能源發電設備難以主動支撐電網電壓和頻率需求。特高壓輸電作為重要的解決方案,在當前也面臨著輸送容量有限、經濟性挑戰、安全性問題和輸電走廊資源緊缺等制約。
第三,綠色循環鏈條存在斷點,全周期閉環尚待構建。首批大規模光伏組件、風電機組即將進入退役期,但現有的回收技術仍面臨能耗高、效率低、經濟性差等挑戰,從綠色開端到綠色終結的全鏈條技術體系尚未貫通,規模化、經濟化的循環利用模式有待形成。
第四,消費側資源沉睡,源網荷儲協同缺乏關鍵支點。海量的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等資源規模巨大,但極其分散,無法形成規模化的調節能力。用戶綠色消費產生的環境價值缺乏獲得國際廣泛認可的量化體系,國內標準與國際接軌還需持續努力。
第五,人工智能與電力行業的深度融合不足。“人工智能+”絕非簡單的技術疊加,當前通用AI模型與能源電力深層的物理機理、安全規則融合不足,導致模型在核心生產環節不敢用、不好用,能源領域高質量標準化的訓練數據集嚴重匱乏,算力支撐也不足。同時,AI應用多為零散的單點嘗試,缺乏體系賦能。
當前,在電力現貨市場環境下,新能源的電價特別是光伏電價持續走低,這使得下游發電項目投資面臨巨大的壓力,而上游制造業在國際貿易環境和低價競爭的雙重擠壓下,生存發展空間受到嚴峻挑戰,這提醒我們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系統的經濟性和機制設計問題,需要技術創新、價格機制、政策體系、市場規則協同發力,才能保障整個能源產業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確保能源轉型行穩致遠。
上一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