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浙江作為經濟與新能源發展強省,積極響應“雙碳”目標,以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為主力,全力構建“電為中心、綠色高效”新型能源體系。通過數智創新驅動、多能協同聯動、機制改革突破,走出特色能源轉型之路,在能源轉型與節能減排實踐中展現出浙江智慧與擔當。
01
數智賦能需求側
負荷調控實現“一鍵響應”
為破解傳統負荷管理痛點,挖掘需求側智能互動資源,浙江電力營銷服務中心創新數字化牽引電力負荷管理模式,構建“一鍵響應”空調負荷智能管理模式。這個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具備荷隨網動、智能決策等功能特性,已實現主站側與調控、設備等業務平臺的深度互聯,在終端側更與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的自有工控系統聯通,讓工業負荷調節從“人工粗放式”邁向“數字精準化”。
截至目前,浙江省建成的5778個智慧能源單元,聚合了超1.9萬戶空調用戶,可調節資源達256萬千瓦。在夏季用電高峰期間,這套系統精準實施10天需求響應,最大響應負荷670萬千瓦,相當于為全省削減了6.5%的峰值負荷,同時發放響應補貼約7億元,既保障電網安全,又讓用戶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此外,浙江電力運用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將分散在各地的儲能、可調負荷等資源聚合成人工智能驅動的虛擬電廠,目前建成的虛擬電廠負荷資源池具備1100萬千瓦日前調節、300萬千瓦小時級調節和130萬千瓦分鐘級調節能力。當電網面臨供電壓力時,無數分散的用戶側資源能在數分鐘內形成合力,成為保障電力供應的“隱形大軍”。
02
多能聯動綠色示范
零碳實踐覆蓋園區海島鄉村
在杭州醫藥港小鎮,一座以分布式能源站為主體的區域多能互補系統正在重塑區域能源消費模式。這里“儲能—電能—蒸汽”互濟共聯的多能互補系統,已實現100萬平方米建筑的空調用電替代,平均每年節電3000萬千瓦時,相應年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在寧波慈溪的杭州灣新區,另一項顛覆性技術正在改寫能源轉化規則——電氫耦合系統將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轉化為氫能,再通過氫燃料電池實現熱電聯供。杭州、寧波、臺州、麗水四地已建成工業園區、產業基地、海島和鄉村等多場景氫能示范項目,實現了電、氫、熱多種清潔能源的全過程零碳轉化。在舟山嵊泗列島,氫能微電網不僅解決了海島供電穩定性問題,更讓漁民們首次用上了零碳電力。
在電力供應側,浙江正推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供電系統建設,一方面在集中式基地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另一方面在分布式微網中推動新型儲能與數智配電網建設,明確接入條件,落實儲能配比,發揮配網智能互動能力,保障新能源就地利用。
03
電力市場機制創新
多元互動構建融合發展格局
在現貨市場,發揮價格發現和引導功能,完善定價機制,浙江電力構建的“1﹢5”電力現貨市場規則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首個實現電能量市場與調頻市場聯合出清。這套體系不僅通過價格信號引導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參與調峰,更讓獨立儲能首次獲得了市場化收益。數據顯示,浙江現貨市場運行以來,電網調峰成本降低12%,新能源棄電率下降至2.3%。
輔助服務市場中,浙江百萬千瓦級源網荷儲可調資源池,單次響應容量突破百萬千瓦,并將虛擬電廠、用戶側儲能等納入輔助服務市場結算。如此品種豐富的輔助服務市場,極大地激活了輔助服務市場靈活調節能力,激發了市場主體參與能源調節的積極性。
綠色電力交易方面,浙江創新推出分布式光伏聚合綠電交易方式,分布式電源通過聚合參與綠電交易,與集中式項目同場交易,成交電量獲取相應的增值收益。據統計,2024年,浙江109家分布式聚合商共促成綠電交易電量超23億千瓦時。浙江電力交易中心交易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浙江累計組織綠電交易31場,參與綠電交易用戶超2萬家。
04
從“浙江實踐”到“中國方案”
能源轉型的未來路徑
在溫州洞頭的零碳鄉村,村民們家中的屋頂光伏、儲能電池與電動車形成了微型能源網絡;在義烏的智慧物流園,V2G技術讓電動貨車在充電的同時為電網“反哺”電力;在杭州的綜合能源服務站,余冷余熱回收系統讓建筑用能效率提升30%……浙江的新型能源體系實踐,正從理念變為現實。
通過電能替代,浙江預計到2030年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率將達39%,到2060年提升至70%。而多能互補技術的推廣,將使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0%~15%,每年可減少碳排放數千萬噸。
當數字技術與綠色能源深度融合,當市場機制與政策引導同頻共振,一個更加安全、高效、低碳的能源未來,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開。
上一篇:國家電網公司最新領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