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蓮綻“新綠”
——踏著時代脈動看新疆電力蓬勃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疆僅有7座電廠到裝機規模突破2億千瓦,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從保障自身用電需求到保供全國,從火電為主到綠電占比大幅提升,70年來,新疆電力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度電,都澎湃著時代的強音。
1953年,葦湖梁電廠投產,新疆電力工業邁入快速發展軌道。進入21世紀,新疆電力工業更是迎來嶄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處于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時期的新疆,其用電需求快速增長,新疆電力工業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動力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疆電外送”工程的全面建設,新疆電力工業成為我國能源戰略布局上的重要一環。
進入新時代,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后,新疆聚焦“三基地一通道”建設,以綠色轉型推動“雙碳”目標落實落地,大力推行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化、規?;?、一體化、多元化開發,聚“能”奮進、向“新”發力,逐“綠”而行,扎實做好重要能源資源“上產量、保供應、增儲備、暢流通”各項工作,持續釋放能源資源發展潛力。如今,新疆電力工業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正全力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更好服務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全國能源供應奮勇前進。
新中國成立之初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疆僅有7座小型電廠,年發電量97萬千瓦時。
1953年
第一座現代化中型火力發電廠投產
1953年12月30日,葦湖梁電廠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這是新疆第一座現代化中型火力發電廠,成為新疆電力工業發展的起點。該廠裝機容量為7000千瓦,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
1966年,葦湖梁電廠形成5.9萬千瓦裝機規模,在近20年時間里作為烏魯木齊主電網唯一電廠,為新疆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電力。
1993年,國務院批準該廠“以大代小”實施技改工程。1998年和2000年兩臺12.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相繼投產,該廠總裝機容量達25萬千瓦,成為新疆第一家熱電聯產電廠。熱網工程覆蓋350萬平方米,替代300多臺小鍋爐,既緩解了供電緊張,又改善了城市環境。
2013年,隨著環保要求提升,葦湖梁電廠火電機組關停。
2023年6月30日,作為新疆首個國家第一批大型清潔能源基地,華電北疆烏魯木齊100萬千瓦風光基地項目全容量并網。如今,煥發新生的華電葦湖梁新能源公司裝機容量達258.75萬千瓦,每年輸送綠電約58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7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35萬噸。
1955年
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投產
烏拉泊水電站是新疆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也是新疆水電建設的起點,完全由中國設計建造,裝機容量為3×800千瓦。1955年9月正式投產發電,標志著新疆進入現代化電力發展階段。
1989年
首家風電場落戶
1989年,新疆首家風電場在烏魯木齊達坂城落戶。達坂城風電場擁有15臺風力發電機、總裝機容量2105千瓦,是當時全國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場。水電、火電、風電齊發展,新疆作為中國能源基地的氣象已漸具雛形。
2015年
新能源裝機容量躍升為全國之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新疆新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2219.2萬千瓦,裝機容量躍升為全國之首。其中風電裝機1690.6萬千瓦,同比增長110.4%;光伏裝機528.6萬千瓦,同比增長62.2%,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2021年
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
2021年1月,新疆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達到1.03億千瓦,規模位居西北第一。截至2021年1月3日,新疆火電裝機5858.6萬千瓦,水電裝機710.8萬千瓦,風電裝機2355.1萬千瓦,光伏裝機1205.9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及其他“綠色”裝機122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3.4%。
2024年
新能源成為第一大電源
2024年12月30日,隨著第二批沙戈荒項目哈密玉山風電場并網,新疆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大關。其中,風電裝機4364萬千瓦、光伏裝機5666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疆電力總裝機容量的55%,成為第一大電源,位居全國第四,是“十四五”初裝機規模的2.8倍。
2025年
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
2025年4月,新疆新型儲能總裝機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大關,達到1009.7萬千瓦/3371.3萬千瓦時,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2025年5月,新疆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01億千瓦,突破2億千瓦大關。其中,新能源裝機達1.12億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55.72%。
截至2025年7月底,新疆電網儲能裝機規模達1241.18萬千瓦/4121.0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3.3%,創歷史新高。其中,今年前7個月新增儲能裝機規模598.13萬千瓦/1989.18萬千瓦時。
從“電燈不明”到光耀全城
——新疆烏魯木齊電網發展與服務變遷
謝佳圻
一臺25馬力的鍋駝機,1918年在水磨溝畔轟鳴著敲響了烏魯木齊用電史的序章。百余年后的今天,750千伏主干網架巍然屹立,綿延銀線串聯起天山腳下的萬家燈火。從自治區成立初期的薄弱電網,到如今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配電網,烏魯木齊電網用70年時光完成了一場照亮千家萬戶的蛻變。
電網升級:從“頭痛醫頭”到“智能自愈”
1961年1月1日,國網新疆烏魯木齊供電公司正式成立時,電網基礎仍十分薄弱。改革開放前,全市僅有14座變電站和28條35千伏及以上線路。1986年8月25日,烏魯木齊第一座220千伏米泉變電所建成投運,標志著電網新增重要電壓等級。2010年10月12日,烏魯木齊750千伏烏北變電站成功送電,實現與西北主網聯網,電網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
真正的轉變始于技術的系統性革新。近年來,烏魯木齊供電摒棄“頭痛醫頭”的傳統模式,轉向全周期規劃體系,完成52個網格規劃,制定2025—2027年三年改造計劃,推動98個網架優化項目和41個政府遷改項目落地。
饋線自動化成為電網升級的“智能引擎”。技術人員采用三段式電流保護技術,將開關定值更改時間從1~2個小時縮短至2~3分鐘。1448臺具備“三遙”功能的智能開關如同電網的“哨兵”,時刻監測線路狀態。迄今574條線路完成自動化改造,改造率從2023年的1.7%大幅提升至58.39%,電網逐步邁入“自愈”時代。
運維革新:從“停電檢修”到“無感倒負荷”
電網的強大不僅在于硬件升級,更在于運維模式的深刻變革。合環負荷轉供技術的突破是這一變革的關鍵——它將倒負荷操作從過去的3~5分鐘縮短至2~3秒,實現了客戶用電“零感知”。
專業化檢修與網格化運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響應效率。烏魯木齊供電在38個供電所推行中低壓一體化運維,將“設備主人制”與“客戶經理制”有機銜接,對年度故障超過三次的線路開展專項治理。4支專業隊伍各司其職,推動平均復電時間縮短至49.2分鐘。
今年6月,和田二街老舊線路改造工程生動體現了這一理念。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商戶的影響,施工全部選擇在凌晨進行。通過調整3臺公用變壓器負荷,更換1臺變壓器,新投入1臺環網柜和1臺630千伏安箱式變壓器,并改造2.3千米低壓線路,項目團隊以精細施工詮釋了“運維為民”的服務理念。
服務提質:從“用戶報修”到“秒感速達”
電網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烏魯木齊供電以“服務高效化、隊伍專業化”為抓手,構建現代客戶服務體系,讓電力服務從“被動響應”變為“主動感知”。
基于“電網一張圖”開發的“疆電秒感”系統,實現了低壓故障的迅速感知和精準定位。今年年初以來,烏魯木齊供電搶修接單時長同比縮短12.56%,人員到場時長減少8.13%。
多年來,烏魯木齊供電始終堅持把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用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砥礪奮進,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從“電燈不明”到光耀全城,烏魯木齊電網的跨越式發展見證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滄桑巨變。
銀線穿梭,燈火可親,這支堅實的電力隊伍將繼續守護烏魯木齊的光明,為新時代新疆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在離海最遠的地方,成為大海
——記中廣核新疆三塘湖風電場場長李大海
劉亞昆
「從草原到戈壁,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對清潔能源的執著。」
在新疆廣袤的戈壁灘上,中廣核新疆三塘湖風電場場長李大海用十余年堅守,將自己的名字鐫刻成一片“大?!薄甜B團隊成長、托舉清潔能源夢想的精神海洋。從瑪依塔斯的風雪到若羌的沙塵暴,他用腳步丈量戈壁,以實干詮釋擔當,在西北邊陲書寫著新時代風電人的奮斗篇章。
從內地到邊疆:讓家鄉的風點亮燈火
加入中廣核前,李大海已在內蒙古赤峰、山西大同的風電項目積累了扎實技術。2013年,得知家鄉新疆大力推進新能源產業,他毅然放棄內地發展基礎,帶著“讓家鄉的風點亮萬家燈火”的初心,成為瑪依塔斯風電場一名檢修工?!皬牟菰礁瓯?,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對清潔能源的執著?!边@是他與“風”的不解之緣。
2013年初冬,瑪依塔斯風區“白毛雪”肆虐,氣溫驟降至零下35攝氏度。剛入職半年的李大海蜷縮在檢修車里,望著被風雪模糊的風機葉片——他要在暴風雪前更換D3號風機減速器?!按魅龑邮痔锥純鼋?,扳手直打滑,但風機重啟的嗡鳴聲,比奶茶還暖。”
2014年暴風雪救援成了他的“成人禮”:三名同事被困,他在齊腰深的積雪中用人墻徒步五千米傳遞物資?!暗谌尉仍晒r,大家抱在一起哭,分不清雪水還是淚水?!边@次經歷讓他明白:“干風電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扛得住事?!?/p>
憑借韌勁,他從檢修崗成長為骨干。2016年,他創新“狀態檢修+預防性維護”模式,讓風機可利用率達區域最佳?!澳挠薪輳??不過是把休息時間都用在研究圖紙上?!?/p>
木壘搶裝戰:絕境中的逆風翻盤
2020年,全國風電“搶裝保電價”收官,時任木壘風電場檢修主管的李大海面臨“生死戰”:疫情讓工期縮至半年,吊裝資源緊缺、設備廠家違約、本地壁壘重重。
“越是艱難,越要向前。”他帶隊從陜鄂調來吊裝資源,組建“駐廠突擊隊”扎在生產一線,24小時跟蹤設備進度,硬是把“旁落”的設備“搶”回來。總包消極怠工時,他任“生產支援突擊隊”隊長接管吊裝協調。零下35攝氏度的木壘,他和隊員住無供暖板房,啃干馕、裹大衣在車里打盹,為調試在車里連住三天三夜。
并網前驗收,他發現13號風機主軸螺栓0.5毫米偏差:“這是重大隱患!”他帶技術員在寒風中連續作業16小時糾偏。最終,項目在12月31日前并網,摘得“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實現新疆公司“零的突破”。
若羌大會戰:戈壁上的高效協同
2023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若羌百萬風電項目啟動。作為副場長,他面對的是40攝氏度鹽殼地、141臺風機及400千米線路驗收任務。
“環境越苦,越要科學管理?!彼麖娭?0攝氏度停工避“毒日頭”,備足防暑物資;創新“分區包片、新老結對”,讓新員工與老骨干組隊攻堅。年輕的齊超杰帶大學生徒步復核機位,工裝上結著鹽霜,卻提前10天完成驗收。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痹谌羟迹邮制骄挲g26歲的“新兵連”,首創“三帶一促”培養法,辦“戈壁夜?!?。新員工高鑫說:“他從不給答案,總引導我們找癥結?!比缃?3人成長為骨干,蔡勝、王尚通更是挑起儲能項目大梁。
從瑪依塔斯到若羌,他帶領團隊創1850天安全生產零事故紀錄,員工送他綽號“戈壁中的大?!?。
如今,他仍清晨繞場巡查,筆記本記滿設備參數:“要讓每一度電帶著新疆的溫度,送到千家萬戶。”這片離海最遠的戈壁上,他正帶領風電人,將奮斗浪潮匯入綠色發展的時代洪流。
“三個行囊”援疆路
——記華電物資公司援疆干部宋靜波
劉琳琳 趙潔薇
「從“輸血”到“造血”,從質疑到認可,從荒灘到產業高地,他用跨越山海的堅守,把央企的專業與擔當,化作了喀什發展的強勁動能,也讓“援疆”二字,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最動人的花?!?/p>
“12年央企履歷、2個行李箱、1份‘請戰書’”——“三個行囊”陪他一起飛越大半個中國,從首都到祖國最西陲的新疆喀什。他就是中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掛職喀什市市委副書記的中國華電集團物資有限公司采購管理部副主任宋靜波。
角色初轉:把“駐村”變成“駐心”
“結對認親不是填張表,是把自己填進一家人的生活?!彼戊o波把這句話寫在了筆記本的扉頁,也寫進了圖爾遜姑麗·巴拉提全家的生活。
2023年下半年,當中央選派干部援疆的部署傳達到中國華電集團時,宋靜波毫不猶豫主動報名。到達喀什市,他主動深入基層調研,第一次踏進喀什市荒地鄉3村,圖爾遜姑麗家兩個小孩怯生生地躲在門后,他用剛學的維語和孩子們打招呼,聽到熟悉的鄉音,孩子們瞬間笑了,那一抹純粹的笑容讓他當場篤定,這個“親戚”他認下了。認親后的第三天,宋靜波就把走訪時記下的困難清單,逐條梳理成“任務清單”,件件落實。每周六上午,也成了宋靜波雷打不動的“家訪日”。
“宋書記帶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帶我們看到了未來。”圖爾遜姑麗常對著鄰里念叨,言語里滿是感激。
教育援疆:把“黑板”變成“燈塔”
“扶貧先扶智”這六個字,一直刻在宋靜波心里。當他踩著塵土走在偏遠村落,望著透風的窗戶、斑駁的黑板,還有孩子們眼里既渴望又怯懦的眼神,這位從央企來的援疆干部,心像被什么東西緊緊揪了一下。他深知,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扶智”絕非簡單地建幾所學校。他主動對接中國華電鄉村振興團隊,申請華電集團援疆資金,大幅提升當地區域辦學質量,上萬名學生直接受益,教育的“活水”正源源不斷地流向喀什的每個角落,讓喀什的孩子不僅“有學上”,更能“上好學”。
三年期間,華電預計投入8600萬元,在喀什市捐助建設學校。夕陽下,嶄新校園里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映著孩子們一張張笑臉。宋靜波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份教育援疆的成績單,更是內地與邊疆心連著心的證明。
實干破局:把“輸血”變成“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助力新疆長遠發展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背醯娇κ驳乃戊o波這樣說。
他肩負著科技與數字經濟、重大項目督辦、改革推進、招商引資和工業經濟四大領域的重任,而空天信息產業園的建設,像一塊沉甸甸的“硬骨頭”。前期規劃要從一張空白的圖紙開始。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用真誠打動企業,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短短兩年時間,寬敞的道路縱橫交錯,算力中心大樓巍峨矗立,電力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更讓人振奮的是,10家企業先后入駐園區,6家衛星測運控企業帶來12.3億元投資,4家算力企業投入78億元,21000P的算力建設規模,讓喀什的數字經濟從“零”起步,一躍成為新疆新興產業的“新名片”。
從“輸血”到“造血”,從質疑到認可,從荒灘到產業高地,他用跨越山海的堅守,把央企的專業與擔當,化作了喀什發展的強勁動能,也讓“援疆”二字,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最動人的花。
從邊遠孤島到聯網連心
——新疆庫車電網70年賦能旅游發展與民生巨變
張怡文
在新疆龜茲古城,晨光中的馕坑飄起第一縷炊煙,巴扎的商鋪點亮溫暖的燈光,孩子們在燈下安靜地書寫——這些被光照亮的日常,正悄然見證著一段歷史。今年,時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一張堅強智慧的電網已無聲織就于城市與山河之間,為這座千年絲路明珠注入著時代的能量。
七十年來,從油燈燭火到銀線穿云,從邊遠孤島到聯網連心,電力的變遷一如這片土地發展的縮影。2022年6月,隨著大龍池至鐵力買提達坂輸電工程正式投運,電流穿越崇山峻嶺,成功抵達終點。從此,鐵力買提徹底告別無電歷史,每一個角落都被穩定而明亮的燈光點亮。
天山深處亮起“長明燈”
庫車大小龍池景區位于天山深處,是“獨庫公路”上的兩顆高山湖泊明珠。隨著獨庫公路成為熱門旅游線路,景區游客量迅速增長,電力供應不足問題日益凸顯。
2021年8月21日,隨著調度人員一聲令下,35千伏大龍池變電站1號主變斷路器順利合閘,阿克蘇庫車大龍池35千伏輸變電工程成功投運,天山深處的庫車大小龍池景區通上了長明電。
阿克蘇庫車大龍池35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增變電容量0.63萬千伏安,新建38千米35千伏線路,并完成16千米10千伏配套線路建設。該線路向南延伸至庫車庫如力村,向北直抵鐵力買提達坂。項目投運后,徹底解決了庫車大小龍池景區及G217國道沿線長期存在的供電難題,全面滿足了區域旅游開發與居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為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夜幕降臨,天山深處的大小龍池一改往日沉寂。牧民家中電視聲響起,民宿燈火通明,G217國道旁的觀景臺也亮起了燈光。這條翻越天山的電力線路不僅帶來了光明,更帶動了發展——穩定供電讓景區年接待能力預計提升40%,沿線農牧民收入有望增長30%。如今的大小龍池,正沿著電力銀線鋪就的發展之路,在天山深處煥發新的生機。
古城街巷煥發“新活力”
燈火通明的夜市,人聲鼎沸的廣場,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幅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正在龜茲古城徐徐展開。
為進一步提升古城整體風貌與民生保障水平,庫車市政府投資實施老城區改造升級工程,如今,“空中蛛網”已成歷史,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此項改造工程對老城區主要供電線路實施電纜入地,這一舉措不僅徹底清除了盤踞空中的雜亂線纜,讓天際線回歸清朗,更極大提升了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傆?座新建開閉所與19座新建箱式變電站的成功落成,構成了更為堅強、現代化的配電網架,將穩定、充足的電力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街區每家每戶。
如今,漫步于龜茲小巷,古樸的街區風貌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游客在整潔、安全的環境中深度體驗龜茲文化的獨特魅力。
綠色動能激活“新脈動”
隨著全域旅游的蓬勃興起,庫車市乘綠色出行之風,織就了一張貫通城區、交通干線與景區的充電服務網絡,曾經排隊加油的奔波,已被“掃碼即充、速滿即走”的輕松體驗所取代。吃一碗面、逛一條街,愛車已悄然電力滿格。這種從“續航焦慮”到“充電自由”的轉變,正是庫車電力進步為民生寫下的溫暖注腳。
運維保障,同樣高效貼心。智能平臺全天候守護設備狀態,城區2小時、景區4小時快速修復故障。工作人員頻繁走訪站點,讓技術有溫度,讓服務更貼心。
七十年來,新疆電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農村供電可靠率已達99.77%,電壓合格率超過99.85%,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大幅提升。電,正在悄然改變農牧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也為鄉村旅游、特色產業注入持續動能。
未來,隨著“雙碳”目標推進和文旅融合進一步深入,庫車電網將繼續肩負使命,為龜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加可靠的綠色動能。
上一篇:無
下一篇:啟動“算—電—熱—碳”協同正當時